專家稱炒“.中國”域名將血本無歸
隨著“.中國”域名的受追捧,針對“.中國”域名的搶注和炒域名行為也愈演愈烈。記者調查后發現,目前“中國美(微博)的”、“重汽”、“魯能”等知名企業的“.中國”域名已經被搶注;除此之外,“大明湖”、“千佛山”、“趵突泉”等“.中國”域名也被搶注,并被搶注者標出上萬甚至數十萬的高價,在網絡上叫賣。
有相關業內人士向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介紹,從“.中國”域名申請開始,其中蘊藏的商機已經被嗅覺敏銳的各類炒家看中。該人士透露,早在去年10月份開始,就有浙江、福建等地的炒家,在中國萬網搶注了10萬個左右的“.中國”域名。
在這位業內人士的指引下,記者查詢了部分注冊機構的公開信息,發現一些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注冊人,并不是這些公司本身,而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個人用戶。對此,上述業內人士稱,這些注冊“.中國”域名的個人用戶,就是搶注者和域名炒家。
記者隨后聯系了一位注冊了“魯能.中國”域名的炒家,該炒家稱如果想要拿“魯能.中國”域名,必須付給他10萬元。他透露,這個價格是目前國內大企業的“均價”,未來這個價格還會上漲。
這位炒家還透露,搶注和炒“.中國”域名和之前搶注“.cn”域名一樣,主要是針對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。不過這位炒家介紹,目前“.中國”域名并不好炒,一方面是國內企業對“.中國”域名不夠重視;另一方面,一些企業的英文域名已經被用戶熟知,“.中國”域名使用不夠頻繁,所以企業不愿意花錢把各自的 “.中國”域名買回去。
上述業內人士還介紹,中國目前有4000多萬中小企業,其商號重名率非常高,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域名搶注的可能性,這就為搶注域名和炒域名提供了巨大的市場。
對此,上述炒家表示贊同,他說目前從他這樣的炒家手中買“.中國”域名的,多是企業名稱相同的企業,這些企業為了爭奪同一“.中國”域名,往往會使交易價格水漲船高。
對此,王一江認為,盡管“.中國”域名有諸多優點,但其只是一種網絡地址的表現方式。目前,知名企業所使用的英文域名已被用戶所熟知,對“.中國”域名的需求并不是很強烈;另外,隨著搜索引擎技術的日益發展,互聯網用戶更傾向于通過搜索引擎來尋找和訪問特定的網址,因此對中文域名地址不會主動記憶,更不會主動使用“.中國”域名。因此,“.中國”域名并不具有過高的實際價值。對于“.中國”域名,企業和投資者都應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,否則將可能因為炒“.中國”域名而賠得血本無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