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價值觀:付出還是索取?
前幾天一淘的“鬼腳七”發了一篇文章《誰在扼殺中國互聯網的創新能力?》。文章認為,阻礙中國互聯網創新的“是我們自己,是我們的心態,是我們經常忘記且很少意識到的回饋心態”,“我們習慣去索取,而忘記了給予”。對這個觀點,我表示深深的認同而且深受啟發。
我經常和朋友提,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價值觀,所以很難創造出來偉大的企業和偉大的產品。什么是價值觀?在我眼里,價值觀是一套選擇的標尺,在我們需要做取舍選擇的時候,給出一套系統
的行事邏輯。一套價值觀一定具有內在的完備性,且在很多時候會透過犧牲某些利益來滿足總體的價值觀目標。簡單說來,企業價值觀一定和企業的價值戰略一致,和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一致,堅持價值觀往往需要犧牲短期、顯在的利益。
當然,人不可能沒有價值觀,中國人的問題在于,由于各種思想的沖擊、混雜,解放后對傳統文化的破壞,以及缺乏對人性、規則的尊重,導致國人普遍信封短期利益至上、個人利益至上的機會主義價值觀。在國人的普遍文化意識里,情感上最難以接受的就是“吃虧”,最常有的商業心態就是“爭搶”,最難形成的關系是“合作共贏”。歸根結底,是沒有一種信仰的力量來平衡我們骨子里的貪婪和不安。
任何商業行為,究其根本,都是一種價值交換。我們為他人創造價值,交換回自己想要的價值。如果某種交換,具有長期性、公正性、平衡性,那么就會成為一種持久的商業模式。理論上,只要能夠創造出足夠多、足夠大的價值,不用擔心后續變現問題。所以,具有長期、持久、穩定價值的偉大公司,會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價值創造上面,所以他們極度關注產品創新、極度關注產品的客戶價值、極度關注客戶體驗。我么從Google、Amazon這些巨頭的價值觀體系里,會看到它們的核心無一不在價值創造層上。所以他們會毫無顧忌的犧牲短期利益來改善用戶體驗,讓利給第三方彌補自己的產品、團隊不足。這些偉大的企業,價值觀的核心關鍵詞是“付出”與“創造”。
而在國人的價值觀體系里面,“索取”是核心心態,甚至會演化成一種社會壓力,你不這么做,有人會這么做,你不這么做,別人會當你是傻子。所以Google發明了PageRank,而我們發明了競價排名。前者透過革命性的改進用戶體驗塑造了Google帝國;后者為了最大化變現流量設計,背負各種原罪和罵名。在國人心里總有一種不安和焦慮,利益你不搶就會有別人搶,今天不搶,明天就沒了,所以國人的商業生存態度就是今天能變現的利益,絕不會讓給別人,也不會留給明天。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現。
所以,當李彥宏感覺到360威脅,呼喚“狼性”的時候,焦慮的是攫取利益的能力被360威脅了,因為李彥宏其實對百度的價值根基沒有自信,所以只有加倍的強調索取。李彥宏沒有意識到,正是百度竭澤而漁的索取策略,推動淘寶成為壟斷性的電商帝國,因為小的B2C企業不堪百度的推廣成本,要么長不大,要么燒死掉。這就是百度用變現邏輯,而不是用戶價值創造邏輯做事的結果。
在產品經理圈子里,并不缺以產品價值為導向的理想主義者,所以騰訊最早醒悟到開放的重要性。只是這種理想注意,往往在缺乏付出價值觀的企業里讓位給利益瓜分機制。更要命的是,這種“攫取”而不是“創造”的商業戰略思路,會讓商業戰略本身失去方向。
昨天看到有關騰訊電商CEO吳霄光描述騰訊電商戰略的文章,從中可以看出,騰訊電商其實根本沒有戰略,只有一些散亂的、無明確目的、無邏輯的戰術,一會講物流重要,一會講變現策略。無非是想說明騰訊搶得過競爭對手賺得到錢。而通篇沒有一個字提到如何創造用戶價值,也就是Amazon的核心戰略——用戶體驗。如果騰訊電商整體戰略圍繞為用戶創造更好的購物體驗和價值進行,整個戰略邏輯會非常清楚。所以,國人都是一些戰術家,在如何爭搶方面異常聰明,卻不能創造持久的商業帝國,因為他們忘掉了他們的價值根基。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,大企業的責任是維護生態平衡,是涵養水土而不是亂砍亂伐,而不是盡可能多的為股東攫取短期價值。
智慧,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懂得如何付出,如何做犧牲。商業戰略,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能夠明白為用戶,為合作伙伴創造何種獨特價值。
文章來源于縱橫數據(